平凡文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平凡文学网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六十四章 以工代赈

第六十四章 以工代赈

第六十四章以工代赈

黄河水患几乎是困扰了整个封建王朝上千年的问题,而各朝各代皆有其治理黄河的手段和办法。¢x¢n*s-p¢7^4¢8,.~c¢o·m/

只不过周远毕竟不是历史学家,而黄河治理的历史,又是历史中冷门的不能更冷门的题目,所以周远知道的真不太多。

潘季驯算是他少数知道的几个治理黄河的历史人物,原因也很简单,潘季驯治理黄河搞得手笔实在是太大了。

明万历年间河督潘季驯所用的治理黄河的办法,就是动用大量工匠筑起了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总长约将近三十五公里的长堰,逼得淮河改道,与黄河进行对冲,希望用能用淮河的清水,冲掉黄河的浊水。

这种想法,就算是放到现代,也称得上一句异想天开了!

而潘季驯却不止是想想,他还真的干了!

只是奈何从当时来看,效果并不算太好,因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只立足于排沙治标,而不懂拦沙治本,对黄河的治理始终局限在下游,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趋势。

因此这兴师动众施行的措施,却只在初期见效,没有保持几年,反而让黄河泥沙在洪泽湖底不断淤积,湖床不断抬升,湖水升高,湖堤加高,使洪泽湖最终形成了一个“悬湖”,最高水位比下游地平线高出十几米。o|μ如&¨文*#a网ˉ !/最?e新|}-章§??节£3>更|-新μ快}?

黄河没治好,反而又让洪泽湖西岸这等原本无水患侵扰之地,连年遭了水灾,而最重要的是,甚至于水患还将明朝祖陵给淹了……所以后来潘季驯的下场并不太好……

但是周远还是讲了这个例子,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周远又不知道朱元璋问的就是黄河,一个村里不算大的小河,说不定这法子还真能成呢?

而且,周远还有一个例子没有说,那就是后世清朝的治水名臣靳辅继承潘季驯的思路,又一次彻底整修了河防。

但靳辅除了继承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之外,还在黄河的入海口把疏浚作为辅助手段,人工开川字河,清理三年以上的淤沙。

因此周远本着抄作业便一抄到底的原则,连带着将此策也一同告知了朱元璋。

此法虽然同样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明清时期,黄河泛滥的情况,却是已经好了不少。

“朱村长,我知道的也就只有这么多,而且朱村长你也大可不必要照单全抄,毕竟咱们村里的河水肯定无法与黄河比拟!”

周远说完,朱元璋的眉头却半点没有解开,原本在周远这里得来了两个可行性十分高的治河办法,他该高兴才是。^k¨a·n?s¢h.u·h_e,z_i_.+c·o*m·

可是这两个治河的办法,一听就知道,损耗颇多,而朱元璋现在最缺的,那就是钱了!

想了半天,朱元璋还是想不出筹钱的办法,不得不再次腆着老脸,对周远说道:“不愧是周老师,博学多才,什么都难不倒!”

周远听了,连忙摆手,而朱元璋则是迫不及待的说道:“就是不知道周老师能不能再给指一条明路?”

“什么明路?”

周远不解?

朱元璋言道:“周先生,现在村里确实是没有钱了,这治河的办法虽好,可是我拿不出钱啊!”

却不料周远比朱元璋还要震惊的说道:“村里还要钱?”

在周远的印象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顶多百来户的人家,那用得着什么货币啊,小农经济不都是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有什么急需的,顶多也就是以物换物嘛。

而朱元璋的脸色一下子就黑了下去,他怎么把这茬都给忘了,所以只得再次硬着头皮说道:“怎么不用啊,没有钱,怎么去镇里请河工,去治河开工啊!”

“什么?”

“还有个镇子?”

周远更震惊了,这里不是应该只有这么一个村子么,怎么突然又冒出来一个镇子?

那既然有个镇子,为什么还联系不上外界?

想了想,周远有些不可置信的说道:“朱村长,你说的那个镇子,总不能也和这村子里一样?全都不知道外界,和外面什么联络也没有吧?”

朱元璋表情沉重的点头,说道:“嗯……”

周远有些无语,觉得有些不可置信,但奈何朱元璋一口咬定,而且周远也确实没有办法求证。

等了半天,周远才是叹了口气,随后说道:“村里为何差钱,若是要治河,是村里大家的事情,不正该同心协力么?”

朱元璋叹气道:“这钱不只要治河,还要帮助收了灾的村民们度过困难时期!”

周远了然,他知道水患对于农业经济的打击有多大,随后才开口说道:“那为何不试一试以工代赈呢?”

“以工代赈?”

这四个字仿佛有着什么别样的魔力一般,瞬间朱元璋再次陷入了沉思。

以工代赈这个后世鼎鼎有名的政策,或许是因为西方的罗斯福新政,可实际上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所谓的以工代赈其实自古有之。

早在先秦时便有记载,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所书:“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天下大旱,百姓们民不聊生,晏子请求国君赈灾,国君不肯,还要让晏子主持修建宫殿,然后晏子就召集了灾民们给国君修建,同时借着这个机会,来给灾民们粮食。

东汉时期,也有人有相似的操作,东汉大儒桓谭就曾建议:“宜详考验,皆可豫见,计定然后举事,费不过数亿万,亦可以事诸浮食无产业民。空居与行役,同当衣食;衣食县官,而为之作,乃两便,可以上继禹功,下除民疾。。”

就是直接阐明了,与其一边花钱赈灾,一边花钱修建工事,那和不如直接合二为一,赈灾和工事一起干。

这样既可以完成修筑任务,又能解决灾民的饥饱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