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三宝太监
说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是朱元璋就是想着,要是周远真要是再交出来一个大才,等到朱元璋去世后,那人要是和他心肝宝贝朱标争皇位怎么办?
这一点又和朱棣不同,历史上,朱标不死,朱棣必不会反,除了知道自己没有胜算以外,幼童时期,若是没有马皇后和朱标多多维护,朱棣十分有可能被怀疑自己带了绿帽子的朱元璋给砍了。~[a3>[,8?t?看>;书..\网?? *1@最a新°=-章%节?)更]1新}|;快?
事实上,朱棣当上皇帝后,对于朱标这位连皇位都没登上过便早夭的太子,其待遇基本和朱元璋一样,甚至朱标除了失踪的朱允炆以外的那几个孩子,也还算是善待。
这便也能看出,朱棣对于朱标绝对是有情谊的,但是朱元璋也明白,他后面生的那几个孩子便不同了。
其一那些儿女非是马皇后所生,这关系便和朱标这位太子关系远了一层,其二就是朱标现在年纪渐长,肯定不可能再忙活东宫之事,而是要开始接触政务和周远继续学习,所以这些新生的年纪尚小的弟弟妹妹们,自然也谈不上类似朱棣和朱标一样的感情。&??零?点3t看2书1 ?3?追¤最/^?新=?章e`节{
那既然如此,朱元璋就难免会担心,若是周远真养出来一个大才,偏却是个狼子野心之人。
等到自己百年之后,要和朱标开始争皇位的话……
朱元璋的担心除了对朱标的偏心以外,肯定还有担心到时候的大明又出乱子,导致生灵涂炭的情况。
正是因此,朱元璋便打消了将自己儿女送到周远这里上课的念头,如今文有朱标,武有朱棣,这大明的第二代皇室便算是稳了,再之后的事情,自然要交给儿女子孙去顾虑。
所以,朱元璋新送过来的这些幼年学童,还是老样子,都是战争遗孤。
这些孩子,年纪最大的不过七岁,年纪最小的方才五岁,此时全都乖乖的坐在教室里,正在愁眉苦脸的做着卷子。
也就是周远昨日留下的一些百数以内的数学题。
周远的教学速度很快,两日就把加减乘数全都给教了,按照计划,马上就要学分数和几何了。
只是正是因为教学速度太快,这些个孩子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接受。
不得不说,这天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公平一说,不说家事出身,就连天赋或者说智商这种东西,都是天生便有高有低。~£D咸¥?鱼?;看??书± {e首2?2发+<
这其中有一个孩子名叫马三宝的,乃是这些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只有五岁岁,但是学习进度就连周远都觉得惊人。
明明几个孩子们一起开始做题,其他人还在抓耳挠腮的思考,马三宝却已经将所有题目做完,起身去了前方讲台上的助教,郭开面前。
是的,如今吴伯宗和郭开都还在等待春闺,虽然基本上已经是铁上钉钉,但是还是抓紧时间能跟随周远学习。
如今给周远当助教的机会,也是十分不易,既能在周远放暑假的时候,依旧赖在周远身边听些在课堂上不会讲的问题,而同样也当了助教的吴伯宗,更是可以用老师的角度,审视周远教导的知识。
也好等他为官上任之后,可以更好的推广周远的知识和思想。
此时讲台上的郭开同样也在做题,只不过做的确是周远专门给他准备的高中数学,此时正在聚精会神的计算着几何函数,看见马三宝交上来的卷子,只是点了点头,示意他放到一边,言道:“好,我一会再看,你且去院子歇息一会吧!”
在这个时代的私塾教育体系之中,可从来没有什么课间休息这一说,只不过郭开也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
所以以己度人,即便是在郭开的小时候,学的时间长了一些也会想要去玩耍,因此对待马三宝,他自然便下意识的以为他做的这么快,便是想要多出一些时间休息。
却不料马三宝只是点了点头,随后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拿起周远编写的课本看了起来。
马三宝年纪虽小,但是却也清楚,学习的机会对于无父无母的孩子来说究竟有多么珍贵!
他是战争遗孤,母亲不知所踪,而父亲则是死在了朱元璋大江山的过程之中。
虽然朱元璋平日里也未曾亏待过这些娃娃,甚至每年花在这些战争遗孤身上的钱都是朱元璋自己出的,但是也就仅限于吃饱穿暖了,至于读书写字,虽然现在应天府已经开始推行周远所说的义务教育。
但是这种好事,显然是轮不到马三宝这样的孩子头上,他虽然无父无母,但是录得却是军户,不在良籍,上不得社学,等到成年后,多半就要直接被扔到那个卫所。
若是运气立了功,侥幸能分得几亩薄田,脱离了军户,那便算是烧了高香了!
马三宝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如此刻苦的学习,却不知道,他的历史上的命运倒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凄惨。
说起马三宝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却是堪称大名鼎鼎!
那便是郑和!
也就是那个下西洋的郑和,著名的三宝太监!
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然而这份记载,仅记载了郑和的籍贯,却与生平无法对应,毕竟历史上,要到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沐英才平定了定云南,若是郑和自小长于云南,年龄便对不上。
事实上,郑和,或者说现在的马三宝,其实就是在朱棣就蕃时,被归纳为了朱棣的亲兵,一起打包送到了燕京。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或许便是在这个时期,主动进了宫,或是下体受伤便如何奎一般,不得已当了太监,而后便成了历史上哪个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
毕竟入若不是如此,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太监,却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甚至朱棣还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