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文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平凡文学网 > 中医之妙 > 第18章讲解

第18章讲解

我的排骨僵硬在齿间,嘴角肌肉不受控地抽搐。′n.y\d·x~s¢w?.~c-o/m~老教授镜片后的目光灼灼,活像看见肉骨头的猎犬,哪还有半分课堂上的威严模样?他袖口还沾着方才追逐时蹭到的墙灰,却浑然不觉,只把那张写满针法的纸条往我面前推了推。

“您这可为难我了。”我咽下排骨,堆出三分苦笑七分无奈,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碗沿——这是心理暗示里“降低防御姿态”的技巧。老教授刚要开口,我突然重重叹了口气,肩膀颓然垮下:“不瞒您说,我爷爷临终前把《鬼门十三针》的手抄本缝在我贴身衣物里,千叮咛万嘱咐‘不传外人’。您看这...”我撩起袖口,露出腕间褪色的红绳,“这是他老人家给我编的避邪绳,每次施针前都要叩三下祖师爷牌位。”

沈清月在旁配合地倒吸一口凉气,筷子“当啷”掉进碗里。老教授的目光果然被红绳吸引,我趁机往前倾身,压低声音:“再说那另一套针法,您可知为何叫‘醒神九变’?”不等他回答,我又摇摇头,“此针法需配合子午流注时辰,施针者得先净身茹素三日,稍有差池就会气血逆行。我上次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用,还是在月圆之夜布了七星灯阵...”

这半真半假的话里掺着“沉锚效应”,我故意抛出“祖训”“七星灯阵”这些玄乎概念,就是要在老教授心里种下“此针法不可轻传”的锚点。见他眉头微皱,我立刻转换策略,从帆布包里掏出本《黄帝内经》残页:“不过您要是对古典针法感兴趣,我这儿有篇《灵枢·官能》的批注,讲‘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辩证...”

“哎,我不是要学针法!”老教授急得首摆手,“就是想研究研究古籍文献,你要有复印件...”他话未说完,我己双手合十作揖:“实不相瞒,上次医馆遭了贼,连祖师爷的铜人像都被偷了,如今只剩这几本破书。¨捖\本′鰰,戦/ \追*罪_芯_蟑^洁?”我抓起桌上的干锅排骨推过去,“您要不嫌弃,这顿饭算我的?就当给学生赔个不是,刚才跑太快,冒犯了您...”

这招“自我暴露+物质补偿”果然奏效,老教授看着油汪汪的排骨,表情逐渐软化。我趁热打铁,指了指他手中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书里提到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配合现代解剖学...”沈清月立刻心领神会,夸张地打了个哈欠:“教授,您看都一点了,下午还有手术观摩课呢!”

老教授终于站起身,却突然回头冲我眨眨眼:“小子,下次再躲我,可就没排骨这么好打发了。”等他走远,沈清月立刻凑过来:“可以啊你!心理学玩得挺溜,这叫‘认知失调理论’还是‘登门槛效应’?”我抹了把额角的冷汗,望着碗里凉透的排骨——管他什么效应,能保住家底才是真的。沈清月凑了过来,眼神里满是狐疑:“真的有这么玄乎?七星灯阵、净身茹素,你说的那些禁忌,唬得老教授一愣一愣的!”我放下筷子,往嘴里塞了块土豆,嚼得嘎吱作响:“忽悠他的!针法哪有那么多玄虚?不过确实有些禁忌,比如体弱者行针得控制手法,晕针的人得提前安抚。”

他咂舌感叹:“我要不是跟你穿一条裤子,差点就信了!没想到老教授一把年纪,还惦记着你的压箱底绝活,真是...”他突然压低声音,骂骂咧咧起来。我立刻瞪了他一眼:“注意点!现在中医总被人看轻,他好歹是对中医感兴趣,尊重些。”

沈清月张了张嘴想反驳,最终又把话咽了回去。突然,他眼睛一亮,指着食堂墙壁上的古人画像:“那中医始祖真的是他们?快给我讲讲,伏羲、黄帝、神农,这些老祖宗到底啥来历?他们怎么就成了中医源头?”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画像上的伏羲手持八卦,黄帝身披龙袍,神农则背着药篓。.比~奇·中+蚊~徃~ ~首_发/咽下口中的食物,我擦了擦嘴,开始娓娓道来:“先说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他观天地阴阳变化,创八卦。这八卦看似简单的阴阳符号,实则蕴含着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中医讲人体要阴阳平衡,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失调,这理念最早就源于八卦。据说他还观察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和猎网,间接推动了古人获取食物的方式,饮食和健康息息相关,这也算为中医奠基了。”

“黄帝更了不得。”我端起水杯喝了一口,“《黄帝内经》你肯定听说过,这书托名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实际上融合了无数医家的智慧。黄帝时代,人们开始系统总结疾病、养生、经络等知识。传说黄帝命仓颉造字,文字出现后,医学知识得以更好地记录传承。他还让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理,奠定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像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都能在《内经》里找到源头。”

说到神农,我不自觉放柔了声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故事你肯定听过。那时候人们不知道哪些植物能治病,哪些会致命,神农就亲自去尝。他用赭鞭鞭打百草,就能知道草药的药性,冷、热、寒、温,酸、苦、甘、辛、咸。他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成了最早的药学典籍。可惜最后他尝到断肠草,来不及解毒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知识,让后人能分辨药材,用草木治病,这才有了中药的雏形。”

沈清月听得入神,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原来这些老祖宗,早就把中医的根扎下了!那后来呢?”我笑着摇头:“后来?后来的医家们就像在他们种下的大树上添枝加叶。从扁鹊的‘望闻问切’西诊法,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代又一代,中医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沈清月一拍桌子,震得骨碟里的辣椒面都抖了三抖:“不够不够!伏羲到底经历了啥?黄帝叫啥名字?是不是所有皇帝一起写的《黄帝内经》?神农尝百草时真的一天遇七十毒?你必须给我掰开揉碎了讲!”他两眼放光,活像个追着说书人跑的孩童,连食堂阿姨路过时都忍不住侧目。

我无奈地放下筷子,抽出张餐巾纸擦了擦手:“得,那咱就从头捋。先说伏羲,风姓,名曦,也有说叫宓羲、庖牺的。他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那会儿人靠打猎捕鱼为生,日子过得跟野兽差不多。有一回,他看见黄河里浮出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物,身上的鳞片排列得特别规整,受这启发画出了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卦可了不得,不只是占卜算卦,中医拿它对应人体脏腑呢,比如乾为大肠,坤为脾,震为肝,巽为胆......”

“等等,伏羲还懂脏腑?”沈清月打断我。“他当然不懂现代解剖学,但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类比人体。”我解释道,“比如八卦里的‘坎’代表水,对应人体肾脏,因为肾主水液代谢;‘离’代表火,对应心脏,因为心属阳,像火一样温热。这叫‘取象比类’,是中医最早的思维方式。”

“再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我往他碗里添了勺汤,“他可不是‘所有皇帝’,是实实在在的部落首领。那时候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老打仗,黄帝就联合炎帝,在涿鹿跟蚩尤干了一仗。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能吞沙吃石,黄帝打不过,就请来了九天玄女。玄女送他《龙甲神章》,里面除了兵法,还有医药、占卜之术。黄帝打完仗就琢磨这些知识,带着岐伯、雷公等人整理出《黄帝内经》。不过这书不是一时一人写的,从战国到汉代,好多医家都往里头添内容,就像拼积木一样。”

沈清月突然压低声音:“我听说《黄帝内经》里有‘房中术’,是真的?”我差点被汤呛到:“那是后人曲解!书里讲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节制欲望,保养精气。比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才是养生的核心。”

“最后说神农,姜姓,名榆罔,也有说叫伊耆石年的。”我指了指他盘子里的青菜,“他当部落首领时,人吃生肉、野果,经常拉肚子、中毒。神农就背着藤筐,拿着赭鞭,跑到深山老林里尝草。赭鞭是个神器,鞭梢扫过植物,就能显示出它的药性。有次他尝到‘查’(后来叫茶),刚吃下肚,就看见肠胃里的毒素被洗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的传说。但倒霉催的,他遇到了断肠草,肠子断成好几截,没救回来。”

“等等,茶真能解毒?”沈清月抓起自己的矿泉水瓶。“古人说茶能‘涤烦解渴,少睡安神’,现代研究也发现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我笑了笑,“不过断肠草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钩吻,含有剧毒的钩吻素,喝一口就会呼吸衰竭。神农为了找解药送了命,所以后人称他‘药王’,把他尝过的药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药材,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中品调阴阳,下品治病......”

“原来这些老祖宗,都是拿命在拼啊!”沈清月突然感慨,盯着墙壁上的画像发呆。食堂广播响起午间新闻,他却充耳不闻,突然又一拍桌子:“兄弟,你说现在要是有人像神农一样尝百草,能不能搞出个‘新本草’?”我看着他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医馆里那本被翻烂的《本草纲目》——或许,中医的传承,从来都不缺敢尝百草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