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文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平凡文学网 > 全族!供我科举 > 第34章 笔墨之道

第34章 笔墨之道

书法教室内,炭火映得满室生春。/t^a+y′u¢e/d_u·.·c/o-m-秦思齐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指,将那块珍贵的端砚从棉布包裹中取出,轻轻呵了口气。

"今日讲书法之道。

"

书法夫子郑先生踱步而入,手中捧着一卷字帖。他身着靛青色直裰,腰间悬着一方古朴的玉佩,行走间玉佩与腰间系着的铜印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所有学子立刻起身行礼,案几上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

"坐。

"郑夫子抬手示意,将字帖在讲案上徐徐展开,

"此乃王羲之《兰亭序》摹本,尔等可观其笔势之流畅,结体之优美。

"学子们纷纷伸长脖子。秦思齐看见前排的李文焕眼睛发亮,这位通判公子向来痴迷王羲之的飘逸书风;而林静之则若有所思地点头,手指在案几上不自觉地临摹着字帖上的笔画。

"书法之道,首重渊源。

"郑夫子声音浑厚,手指轻抚字帖,

"篆书如庙堂之器,庄严凝重;隶书似朝堂之臣,方正不苟;楷书若君子之德,端方正直...

"

秦思齐听得入神,目光却不经意间瞥见角落里的张成。那个寒门学子正用笔在粗糙的草纸上拼命模仿《兰亭序》的笔意,却因笔力不济,写得歪歪扭扭,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秦思齐。

"郑夫子突然点名,

"听闻你书法颇有造诣,不妨说说习字心得。

"学堂内顿时一静。秦思齐感到二十多道目光齐刷刷射来,有好奇的,有嫉妒的,也有像赵明远那样充满敌意的。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行礼。

"学生以为

"秦思齐声音清朗,

"蒙学之初,当以实用为先。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郑夫子眉头微挑:

"哦?此言何解?

"

"《兰亭序》虽妙,然非初学可及。?s/s¨x¢i~a,o^s/h·u!o\._c′o~m¢

"秦思齐不卑不亢,

"学生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数年,深感其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最宜科举应试。

"李文焕忍不住插话:

"柳公权确实工整!

"林静之也点头附和:

"科场取士,首重清晰。

"

赵明远冷哼一声:

"乡巴佬懂什么书法!王羲之才是书圣!

"郑夫子戒尺在案上一敲,赵明远立刻噤声。夫子看向秦思齐:

"继续说。

"

"学生浅见,习字如筑屋。

"秦思齐目光炯炯,

"柳体如栋梁,先立骨架;待科举得第,再添砖瓦,习二王之飘逸,颜真卿之雄浑,终成自家风貌。

"

他说着取出自已临摹的《玄秘塔碑》习作,双手呈上。郑夫子接过细看,只见字字筋骨分明,笔笔力透纸背,虽少了几分灵动,却自有一番挺拔之气。

"好一个'先立骨架'!

"郑夫子突然大笑,将字帖传给众学子观看,

"秦生此言,深得书法三昧。

"

学堂内顿时议论纷纷。那些原本痴迷《兰亭序》的学子看看秦思齐工整的柳体,又看看自已笔下软趴趴的模仿之作,不由得面露惭色。张成更是死死盯着那幅字帖,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科举之道,首重实用。

"郑夫子正色道,

"殿试阅卷,考官日览千卷,字迹不清者,纵有锦绣文章,亦难入法眼。秦生之言,尔等当深思。

"

赵明远脸色铁青,突然举手:

"夫子,学生以为,书法乃风雅之事,岂能如此功利?

"

郑夫子捋须微笑:

"赵生家财万贯,自然可以风花雪月。?~/微/(趣!}小?>说/ °\更.?×新±最]全,然寒门学子,当以立身为先。

"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张成一眼,

"柳体如粗布麻衣,虽不华美,却可御寒;王体如绫罗绸缎,美则美矣,非人人可及。

"

这番话让赵明远哑口无言。下课铃响,学子们三三两两散去,唯有张成磨蹭到最后。秦思齐收拾笔墨时,发现这个一向孤僻的同窗竟站在自已案前,欲言又止。

"张同窗有事?

"秦思齐友善地问。

张成瘦削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秦兄的柳体字帖,能否借我临摹几日?

"秦思齐二话不说,从书箱取出自已整理的柳体笔法详解:

"这个更实用,送你。

"

张成接过那本手抄本,指尖微微发抖。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笔画要领,每个字旁边还有朱笔批注的要点。最终只低声道了句

"谢谢

",便匆匆离去。

"你理那穷酸作甚?

"李文焕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撇了撇嘴,

"上次我送他一套上好的湖笔,他竟原封不动退了回来,说什么'无功不受禄'。

"林静之摇头叹道:

"此人太过孤傲,终究难成大器。

"

秦思齐望着张成远去的背影,轻声道:

"孤傲之人,往往最为要强。

"

三人正说着,忽见赵明远带着几个跟班气势汹汹地走来。李文焕立刻挺身上前:

"赵明远,又想生事?

"赵明远却出人意料地没有发作,只是恶狠狠地瞪了秦思齐一眼:

"别以为讨得夫子欢心就了不起!咱们走着瞧!

"说完甩袖而去。

林静之皱眉:

"这厮越发嚣张了。

"

"无妨。

"秦思齐淡然一笑,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

转眼到了旬假。这日清晨,秦思齐正在院中练字,忽听门外一阵骚动。开门一看,竟是张成站着,身上只穿着那件单薄的棉袍,怀里却紧紧抱着个布包。

"张同窗?快进来!

"秦思齐连忙将人让进屋内,刘氏赶紧端来热茶。张成却不坐,只是郑重地打开布包,取出一卷字纸:

"请秦兄指点。

"

秦思齐展开一看,竟是整整十张大字,全是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虽然笔力尚弱,但字字认真,笔笔到位,显然下足了苦功。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些字都写在粗糙的草纸上,对寒门学子来说,好纸太过珍贵,想必这些草纸都是反复使用,写满墨迹后再用淡墨书写。

"大有进益!

"秦思齐由衷赞叹,

"尤其是这个'永'字,横平竖直,已有三分柳体风骨。

"张成眼中闪过一丝光彩,随即又黯淡下来:

"可惜无钱买好纸笔...

"

刘氏闻言,默默从里屋取出一个包袱:

"这是齐哥儿用剩的纸,虽有些零碎,却也够练字用。

"

"这些笔头尚好,重新绑扎就能用。

"

张成连连摆手:

"这如何使得!

"

"收下吧。

"秦思齐将包袱塞到他手中,

"学问之道,贵在切磋。他日张兄高中,再还我们便是。

"

送走张成后,刘氏轻叹:

"这孩子,跟齐哥儿一样要强。

"

秦思齐望着雪地上那一串渐行渐远的脚印,忽然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转眼又到书法课。郑夫子一进门就宣布要检查旬假作业。赵明远得意洋洋地呈上一卷洒金笺,上面是他花重金请人代笔的《兰亭序》临作。夫子只看了一眼,便冷冷道:

"形似神非,不堪入目!

"

轮到秦思齐时,他呈上的是一卷工整的柳体《千字文》。夫子边看边点头:

"筋骨已成,只欠几分血肉。

"最让人意外的是张成。当这个一向沉默的寒门学子展开他那写在草纸上的柳体习作时,整个学堂都安静下来。那些字虽然仍显稚嫩,但一笔一画都透着股倔强的力道,仿佛要将纸背戳穿。

"好!

"郑夫子拍案赞叹,

"字如其人,铮铮铁骨!

"赵明远脸色难看至极,小声嘀咕:

"穷酸相...

"

谁知郑夫子耳尖,最后挨了十下手板,疼得龇牙咧嘴。下课时,郑夫子特意留下秦思齐和张成,赠了他们每人一本《神策军碑》拓本:

"你二人,当为蒙学堂表率。

"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整个书院。连秀才班的学子都慕名来蒙学堂,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柳体字能得郑夫子如此赞赏。秦思齐的

"科举实用论

"更是在学子间广为流传,不少寒门学子纷纷改练柳体。

这日放学,李文焕神秘兮兮地拉住秦思齐和林静之:

"你们听说了吗?连山长都知道'柳体实用说'了,据说要在全院推广呢!

"林静之笑道:

"这下赵明远可要气死了。他爹刚给他买了套王羲之临摹本,花了好几千两银子呢!

"

秦思齐却摇摇头:

"书法本无高下,适合就好。

"说着望向远处,张成独自走着,背影挺得笔直,怀中紧紧抱着那本珍贵的《神策军碑》拓本,仿佛抱着整个世界。

暮色渐浓,书院的钟声在风雪中回荡。秦思齐踏着回家的路,心中无比澄明。他忽然明白,笔墨之道,不仅在于纸上风云,更在于心中那股不屈的骨气。就像柳公权的字,看似端正刻板,实则每一笔都蕴含着铮铮铁骨。

而这骨气,正是寒门农家学子最珍贵的财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