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文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平凡文学网 > 全族!供我科举 > 第44章 苦学深造

第44章 苦学深造

九月的晨露打湿了秦思齐的布鞋。.k~y,a¨n¢k·s..!c_o′m?加快脚步穿过书院东跨院的月洞门。

"秦同窗早啊。

"

斋长陆明会已经在明德堂门口等候,这位十五岁的少年是甲班年纪最长者,也是连续五次月考的头名,拥有童生功名,但是秀才考试经常时运不济!被分配到茅厕旁,或是风寒!他身材高大,眉目疏朗,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与秦思齐想象中盛气凌人的模样大相径庭。

"陆师兄早。

"秦思齐恭敬行礼,

"今日讲《春秋》哪一篇?

"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

"陆明会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

"这是我整理的各家注解,你先看看。

"

秦思齐双手接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入甲班半月来,多亏这位斋长照拂,他才能勉强跟上进度。甲班的学子大多已有七八年学龄,不少人甚至参加过童子试,而他这个七岁孩童,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明德堂内,二十多名学子正襟危坐。与蒙学堂不同,这里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嬉笑打闹,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低声的诵读。秦思齐轻手轻脚地走到自已的位置,最前排,是夫子特意为他准备的,因为他还太小比较矮!

"今日讲《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教习刘夫子手持戒尺步入堂内,声音洪亮,

"先考校昨日功课。秦思齐,'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如何解?

"

秦思齐心头一紧,连忙起身。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春秋》微言大义,一个

"克

"字就有数种解释。他深吸一口气,尽量使声音平稳:

"回夫子,《左传》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此言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争,势如两国交战...

"

刘夫子微微颔首:

"《公羊》《谷梁》二传又有何异同?

"

这个问题就难了。秦思齐额头渗出细汗,他前日才读完《左传》解释,另外两传尚未精读。正犹豫间,余光瞥见陆明会在案下悄悄展开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家注解。

"《公羊传》谓...

"秦思齐借着陆明会的提示,勉强答完问题。刘夫子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

"甲班治经,须兼通三传。§/优e`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e.新-%?章ˉ¤节??坐下吧。

"

这一堂课下来,秦思齐后背已经湿透。甲班的讲授方式与蒙学堂截然不同,不再逐字逐句解释,而是直接探讨经义微旨;不再满足于朱子集注,而是要求对比各家学说;甚至还会模拟朝堂辩论,让学子们各执一端,互相诘难。

"怎么样,还适应吗?

"下课后,陆明会关切地问道。

秦思齐苦笑着摇摇头:

"如听天书。《五经》浩瀚,不知从何入手。

"

陆明会拍拍他的肩膀:

"莫急。我初入甲班时,连《尚书》都读不通。这里有我整理的《五经》入门要诀,你先拿去。

"

接过那本厚厚的手抄本,秦思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

"《易》重象数,《书》考政事,《诗》达性情,《礼》明秩序,《春秋》寓褒贬...

"

正午用膳时,秦思齐独自躲在藏书楼后的石凳上,一边啃着干粮,一边研读陆明会的笔记。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齐哥儿!果然在这儿!

"

李文焕提着食盒兴冲冲地跑来,林静之紧随其后。这两位好友如今仍在蒙学堂,但每日午休都会来找秦思齐。

"甲班的大才子,怎么吃这个?

"李文焕不由分说地抢过秦思齐手中的杂粮馍,换上食盒里的红烧肉和米饭,

"我娘特意让厨房做的,说是补脑子。

"

李文焕又取出一卷书:

"你要的《大丰律》,我从父亲书房偷...借来的。

"秦思齐如获至宝,连忙接过那本蓝布封面的厚书。甲班下月要学判语,他正愁无处查阅律法条文。

"这...这是...

"翻开书页,秦思齐愣住了。书中夹着厚厚一叠手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案例判词,有些地方还有朱笔批注。

"我爹的判案笔记。

"李文焕得意地眨眨眼,

"怎么样,够意思吧?

"

秦思齐手都有些发抖。这些可是一位现任通判的实务记录,比干巴巴的律法条文珍贵百倍!他刚要道谢,林静之又递过一个包袱:

"还有这个。《刑案汇览》和《名公书判清明集》,我从叔父那儿讨来的。

"

捧着这些珍贵的资料,秦思齐喉头发紧。_k!a!n`s,h_u+a?p.p?.¨n`e?t?他知道,以自已现在的境况,根本请不起一顿像样的酒席答谢这两位好友。

"大恩不言谢...

"他深深一揖,

"他日...

"

"少来这套!

"李文焕一把扶住他,

"真要谢我,就教我写判词。我爹说了,下次月考再不及格,就断我的月钱!

"三人都笑了起来。这一刻,秦思齐感到友谊,无论前路多难,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下午的课程是判语写作。刘夫子给出一个案例:

"甲借乙钱百贯,立券为凭。逾年,甲贫不能偿,乙讼于官。如何判?

"

学子们纷纷提笔作文。秦思齐先翻出《大丰律》中

"钱债

"条款,又参考李文焕父亲的判案笔记,最后写道:

"查《大丰律·户律》:'私放钱债,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今甲贫不能偿,当依'贫乏不能还者,量夺家产'之条,令甲分期偿还,免其利息...

"

写完后,他偷偷环顾四周。其他学子的答卷已经堆了厚厚一叠,而他才写了不到一页。陆明会更是文思泉涌,正在最后一张纸上奋笔疾书。

"时间到。

"刘夫子收上答卷,当场批阅。大多数人都得了

"乙

"或

"丙

",只有陆明会等三人得了

"甲

"。

"秦思齐。

"刘夫子突然点名,

"你的判词...

"

秦思齐心头一紧,等着挨训。谁知夫子话锋一转:

"虽简略,但引律得当,处置公允。可列乙等。

"

这个评价引来一阵低声议论。甲班规矩,新入学者首月不参与考评,能得

"乙

"已属罕见。

散学后,秦思齐婉拒了同窗们的邀约,独自留在藏书楼研读《大丰律》。直到掌灯时分,他才揉着酸痛的脖子走出书院。秋夜的凉风拂过面颊,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秦同窗留步!

"陆明会从后面追上来,手里拿着一盏灯笼:

"这么晚了,我送你回去。

"

两人并肩走在武昌城的街巷中。陆明会突然问道:

"秦师弟为何如此刻苦?以你的年纪,能在蒙学堂名列前茅已属难得,何必急着来甲班受苦?

"

秦思齐望着远处秦记酒楼的灯火,轻声道:

"陆师兄可曾见过长江纤夫?

"

陆明会一愣:

"见过。那些赤膊汉子,弓着腰拉船...

"

"我家乡在白湖村,父亲早逝,只有母亲拉扯。

"秦思齐声音平静,

"若非全族和茂才族叔资助,我现在可能也在田间地头,或者江边拉纤。

"

灯笼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摇曳,映出两个长长的影子。陆明会沉默良久,突然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

"这是我父亲任知县时的判牍汇编,或许对你有用。

"秦思齐惊讶地接过。陆明会微微一笑:

"家父常说,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秦师弟有志于此,我自当相助。

"

回到小院,刘氏已经热好了饭菜。秦思齐一边吃,一边翻阅陆明会给的判牍。这些案例鲜活生动,比枯燥的律法条文容易理解得多。

"齐哥儿,别熬太晚。

"刘氏心疼地看着儿子:

"你还小,身子骨要紧。

"

秦思齐点点头,却还是读书到三更天。当他终于吹灭油灯时,月光已经移到了西窗。窗外传来打更的梆子声,悠长而寂寥。

次日清晨,秦思齐顶着两个黑眼圈来到明德堂。今日讲授《周易》,刘夫子要他们背诵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象。这对刚接触《周易》的秦思齐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

"秦思齐小声重复着,生怕被点名解释。但怕什么来什么,刘夫子第一个就叫了他。

"秦思齐,'巽'卦何解?

"

秦思齐硬着头皮站起来:

"巽为风,为木...

"后面的卦德卦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坐下吧。

"刘夫子失望地摇摇头,

"陆明会,你来。

"

斋长起身,如数家珍:

"巽为风,为木,其德入也,其象柔顺。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

一堂课下来,秦思齐备受打击。他原以为自已算学出众,文章尚可,在甲班至少能混个中游。现在看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午休时,秦思齐没精打采地坐在石凳上,连李文焕带来的美食都提不起兴趣。

"怎么了?被夫子训了?

"李文焕关切地问。

林静之看了看他手中的《周易》,了然道:

"卦象解释不出来?

"

秦思齐叹了口气:

"甲班学问,浩如烟海。我怕是...

"

"胡说!

"李文焕猛地拍了下石桌,

"你可是七岁就能解'物不知数'的秦思齐!区区六十四卦算什么?

"

林静之沉吟片刻,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叠卡片:

"我小时候背卦象用的。每张一卦,正面卦名,背面卦象卦辞。

"这些卡片做工精致,每张都绘有卦象图案,背面是工整的注解。秦思齐感激地接过:

"这太贵重了...

"

"借你的,要还。

"林静之难得地开了个玩笑,

"等你背熟了,教我。

"接下来的日子,秦思齐像着了魔一样苦读。清晨背卦象,上午学《春秋》,下午练判词,晚上研读律法。就连走路吃饭,手里也攥着林静之给的卦象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月后的《周易》小考,秦思齐竟得了

"甲

"。当刘夫子当众宣读成绩时,整个甲班都震惊了。

"秦思齐,六十四卦全对,卦德卦象无一错漏。

"夫子难得地露出笑容,

"甲班治学,正需这般狠劲。

"

下课后,同窗们纷纷围上来请教方法。秦思齐大方地拿出那些卦象卡片,又分享了自已的记忆诀窍。就连一向高傲的知州之子周文焕,也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秋雨绵绵的午后,秦思齐正在藏书楼抄录律法条文,忽然听见窗外有人争吵。探头望去,只见陆明会和一个陌生男子站在雨中争执。

"家里已经安排好了,你偏要...

"男子的声音充满怒意。

"叔父,侄儿想凭真才实学...

"陆明会的声音很低,但很坚定。

"真才实学?

"男子冷笑,

"你以为中了举人就能如何?朝中无人,终是白费!

"

两人不欢而散。陆明会站在雨中良久,直到衣衫尽湿才黯然离去。秦思齐默默收回目光,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即便如陆师兄这般才学,也逃不过人情世故的困扰。

转眼到了月底月考。这次考的是《礼记·大学》篇义理和一道判词。秦思齐破题精准,判词更是引用了多条律法,处置得当。放榜时,他竟名列第十!

"秦师弟进步神速啊。

"陆明会由衷赞叹,

"照这个势头,明年童子试大有可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