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文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平凡文学网 > 全族!供我科举 > 第46章 同窗追上

第46章 同窗追上

乙班学堂内,郑夫子手持戒尺,面色阴沉地扫视着座下二十三名学子。+s·o_u.k/a?n¢s/h~u¨.?c+o!m?戒尺

"啪

"地一声敲在最前排的案几上,惊得正在打瞌睡的赵明远一个激灵。

"看看你们!

"郑夫子的声音如同闷雷,

"同窗秦思齐已升入甲班,七岁就能解《九章算术》难题,通晓《四书》。而你们呢?

"戒尺指向窗外,

"连最基本的《论语》释义都搞不清楚!

"

李文焕偷偷撇了撇嘴,用胳膊肘捅了捅身旁的林静之,小声道:

"又来了,每日必提'秦思齐'...

"

林静之苦笑着摇摇头。自从秦思齐升入甲班后,这位曾经的蒙学堂夫子就像着了魔似的,日日拿齐哥儿做标杆,训斥他们这些留在乙班的

"庸才

"。

"肃静!

"郑夫子厉声喝道,

"今日考校《孟子·告子》篇。赵明远,'鱼与熊掌'章何解?

"

赵明远慌慌张张站起来,圆胖的脸上快速的回答。但迎接他的还是

"废物!

"郑夫子怒斥,

"连这么简单的章句都回答的这么慢!秦思齐七岁时就能倒背如流!

"

学堂角落里,张成学习着。每当郑夫子提起秦思齐,他瘦削的肩膀就会不自觉地绷紧。ˉ|新?完ˉ)a本31神#站e′ !无+错?内?+容)

下课钟声响起,学子们如蒙大赦。赵明远瘫在座位上,掏出手帕擦着满头的冷汗:

"这老匹夫!而又说秦思齐你去甲班了还折磨我,烦不烦!

"

李文焕叹了口气:

"谁让人家有真才实学呢?听说在甲班都有排名了。

"

"那又如何?

"赵明远不服气地哼了一声,

"我爹说了,科举不光靠学问,还得有人脉。等明年我爹捐个监生名额...

"林静之皱眉打断他:

"慎言。书院最忌讳这等言论。

"

角落里,张成默默收拾着书本。听到赵明远的话,他嘴角扯出一丝苦涩的笑,对这些富家子弟来说,科举之路有无数捷径可走;而像他这样的寒门学子,只能靠拼命苦读。

"张成。

"郑夫子突然叫住他,

"你留下。

"

等其他学子离开,郑夫子从案几底下取出一本手抄本:

"这是秦思齐当初的《孟子》笔记,你拿去看看。

"

张成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张成抱着笔记在雨中疾走。回到租住的小院,那夜,张成在油灯下逐字逐句研读秦思齐的笔记。`§第|一2看?书?±网$D ·更?新?o最?@;全.那些批注不仅引经据典,还常常有独到见解。最让他震惊的是空白处密密麻麻的心得,有些想法很是新奇。

转眼到了第一次月考。乙班学子个个如临大敌,就连一向吊儿郎当的赵明远也熬夜学习,只想快点升到甲班。考场依旧设在明德堂,题目

"鱼与熊掌

"章,结合朱子集注写一篇义理文。

赵明远,李文焕奋笔疾书,林静之从容不迫,张成也写得飞快。下午放榜时,乙班二十四名学子中,仅有十二人得甲。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林静之、李文焕这两个公认的才子外,赵明远,张成也名列其中。按照书院新规,年过十四未能升入甲班者将被直接劝退;十四岁以下者则要与新生一起重读。而能入江汉书院的学子,哪个不是自幼熟读四书?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日子里,乙班的气氛越发紧张。郑夫子变本加厉,几乎每堂课都要拿秦思齐说事。那些被反复提及的

"秦思齐七岁就能如何如何

",像一道道枷锁,压得学子们喘不过气来。

十月的第二次月考,题目更加刁钻。不仅要考《论语》全篇

"颜渊问仁

"章,还要模拟朝廷写一篇《请赈两湖水患疏》。这种实用文体,若非家学渊源,普通学子根本无从下手。

放榜那天,乙班学堂里鸦雀无声。郑夫子面色铁青地宣布:

"本次得甲者仅十五人:林静之、李文焕、张成、赵明远等人,因为靠的是论语,外加是赈灾对寒门学子难,对大门大户则容易许多,因为他们家族有无数优秀学长写这样的文章!从而化为已用!

十一月寒风渐起,考前的依旧紧张,毕竟有许多人只要靠过这次,就能升入甲班。就连一向从容的林静之也开始熬夜苦读,生怕此次落下甲等。

最用功的当属张成。这个寒门学子白天听课,晚上抄书赚钱,深夜才就着微弱的灯光复习。有同窗看见他经常站在藏书楼外,借着窗内透出的光亮默诵经文。

乙班二十三依旧明德堂考试,三道大题分别考察经义、策论和诗赋,难度远超平时。

赵明远拿到试卷就眼前一亮策论题竟是

"论漕运利弊

",这需要对朝廷实务有相当了解才能作答,可他家就是商贾之家,对着个了如指掌,而后他偷瞄四周,发现林静之已经从容下笔,李文焕也写得飞快,就连张成都一脸镇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由于这次考题较难,题目增加,要等日次日放榜,乙班学子齐聚明伦堂前。郑夫子手持榜单,声音沉重:

"岁考结果:升入甲班者十二人。

"

这个数字让众人哗然。郑夫子继续念道:

"林静之、李文焕、张成...最后念到赵明远

"

一个个名字报出,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神伤。最终,乙班二十四名学子中,正好一半升入甲班,一半面临劝退或留级。那些年过十四的学子,当场就被要求收拾行李离开书院。

"我不服!

"一个被劝退的学子突然大喊,

"张成那穷酸都能升甲班,凭什么我要走?他肯定是...

"

"住口!

"郑夫子厉声喝止,

"张成三试皆甲,实至名归。尔等若有不服,大可查看试卷!

"

离开乙班学堂时,张成回头望了一眼那个他坐了整整三个月的角落。桌上还刻着他偷偷写下的

"天道酬勤

"四个小字。科举之路,对寒门子弟而言,本就是逆天改命之举...

与此同时,甲班斋舍里,秦思齐正整理着新同窗的名册。看到张成、李文焕和林静之,赵明远的名字时,他不由得露出微笑。

望着窗外,秦思齐想起秦夫子,秦秀才!若放在今日这般激烈的竞争中,恐怕连乙班都难以立足。科举之路,从来都是这般残酷,万人竞渡,能过独木桥者寥寥无几。有门路者自有捷径可走,而普通学子,唯有以血汗相搏。(注:秦秀才,是开国后,第一场恩科,很多读书人怕死或愚忠前朝,导致参与科举者寥寥无几,秦秀才才考中,而后教学生一般,从未教出秀才!还有恩施县属于下等县,文教不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