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焦灼
而这个格图沙,也确实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一击打死了守垛口的刀盾兵之后,顺势便也跃上了城墙上,随后将已经被石头砸变形的盾牌一扔,立刻拔出背后别着的一对短把双刃大斧,不管不顾的就劈头砍脑的向四周的守兵砍去。e萝=:?拉*{小<±说?2 ?3更=新|最?÷÷快1/°
不过是眨眼间,这格图沙接连砍翻掉四五人,同时还有两名亲兵一同跳了上来,分别护在格图沙的两侧,死死守住了这个被突开的城垛口。
随后下面的敌军便一个接着一个,从被他们打开的城垛口成功的登上了城墙,与城上的守兵展开激战。
城墙上,格图沙双手使一对双刃短斧,左右开弓,十分勇猛,每一斧挥出,必有一名朱棣的士兵或是无辜的民夫倒地。
而其余人在他的率领下,顺着城墙一阵猛冲猛杀,又被连续攻开了几个城垛口。
高盛此时在城下,心中虽有些不太满意,毕竟觉得自己的风头和功劳算是被格图沙这个憨货个抢了,但也不得不指挥着手下,从打开了的缺口处蹬城,好增援城上的自己人。°鸿?特?小,说?网,?± §更@?/新=?~最?¤快_
短短一会便已经有差不低多近百名敌军上了城墙,还不断有新的人杀上城来。
尽管沐英此时尽力的领着一队士兵上来阻挡,但人手实在是有限。
毕竟此时既需要防备其余位置的敌军趁着机会也上城墙,又要和已经上来的敌军作战,即便是朱棣的这群部下再厉害,也不禁有些顾此失彼,不知道是该去攻击以经杀上城墙的敌军,还是去阻挡正在向城上攀爬的人,自己的阵脚也不禁有些乱了。
格图沙正举着双刃斧,双手一挥,又是将两名来不及往后撤的民夫的脑袋砍飞,这时他己连续砍死了十来人,混身血迹斑斑,睁目怒张,样子十分骇人。
周围的民夫见了,纷纷心生惧意,不自觉的连连后退。
朱棣的士兵倒是不惧生死,依旧奋勇上前拼命阻拦,但却犹如螳臂当车,毫无作用。
可就在这时,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格图沙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震,双眼圆睁,看着前面几步远,左手平举着还冒出一丝淡烟短柄火枪的朱棣,随后那刚刚还所向无敌的身躯,此时就这么向后一仰,栽到在城墙上。?/天×禧?)小@{?说?网÷*÷ ?首×&:发2
若是周远在此,说不得还要说一声‘大人时代变了……’
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熟能生巧的,这把火枪,朱棣已经不知道用它杀了多少人了,此时用起来,不说是百步穿杨,但是在这种距离下完全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与此同时,薛平元也领着自己的手下们赶到,分出两人护住朱棣,其余人则持着利刃冲将上前去。
砍瓜切菜的场面再一次出现,只不过这一回却是薛平元一行人,将好不容易爬上城墙的敌军杀了个屁滚尿流。
朱棣看的心头火热,只觉得要是薛平元这样的人能组建出来一支千人部队,那在这冷兵器到热武器过度的时代,朱棣觉得简直是大有可为。
只不过朱棣也知道,这种想法暂时还不好实现,还是先把眼前的危局给撑过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只听见朱棣大声吼道:“弟兄们,杀敌,替死去的兄弟们报仇!”
直到这时,双方的士兵才都清醒了过来,而格图沙的突然死亡,使得这群敌军刚刚升起来的士气,立刻又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由其是刚才薛平元这群人在几乎是眨眼间的功夫,就连续杀死了十余名士兵,更是令剩下的敌军觉得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慌。
尤其是为首的薛平元,身穿一身不知从哪里扒下来的重甲,却丝毫不影响灵敏,护具十分齐备,手臂上不仅带了护臂,在最外面还套上了一层软铁做的护腕,可以做遮拦摚挡之用。
同时薛平元也不拘泥于非要用刀,拳脚肘膝,仿佛只要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此时都可以用来攻击敌军,也因此也所向睥睨,转眼之间就以连续打倒了六七名敌军,几乎全部都是一击致命,神勇之极,比不得刚刚格图沙的效率高,但是却也足够让人胆战心惊。
几乎所有人看见了都要心生惧意!
而同样,朱棣这方的将士们此时自然是重新士气大涨,立刻便恢复了阵脚,再一次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意志,一面奋不顾身的扑向了敌军,手里盾牌、短刀、刺刀全都一股脑的朝着敌人的士兵打去。
上了刺刀的火枪兵,刀盾手,则完美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刀刀见血,枪枪致命。
由其是火枪兵,依照着以往的刺刀训练,面对敌人攻过来的武器,不躲不闪,不避不让,手中的刺刀直接刺出,全都取对手的目、喉、心、腰、足五处要害,不少火枪兵就是这样和敌军共归于尽。
在此消彼涨之下,朱棣的士兵不禁牢牢守住了剩余的城垛口,而且还将后续上了城头的敌军杀得连连后退,一直退到了城墙边,苦苦的支持着。
这时在远外观战的巴雅尔也不由十分心焦,因为离得实在太远,因此他对城墙上的战斗情况看得并不太清楚,只能看见城头上人来人往,杀来杀去到是打得十分热闹,但却看不出到底那一方占了上风,尽管心里暗暗着急,但却使不上劲来。
其实在一开始,自己的士兵冲上潼关,杀上城墙的时候,巴雅尔便是心中一喜,只以为大局已定,接下来自己拿下潼关便只剩下了时间的问题。
因为一方面他对自己士兵的白刃作战能力有充份的信心,这支明军虽然火器厉害,守卫严密,但论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一定不是自己军队的的对手。
毕竟自己手下的这一支军队,可都是从小在西北长大的,其中还有不少是蒙古人,在他眼中,西北的好儿郎,怎么可能输给江南出身的少爷兵。
实际上,这也是整个封建时期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那就是如果只论兵员的素质,北方的军队,肯定比南方的要强。